您当前的位置:登录入口资讯 / 媒体登录入口 / 详情页
暴雨反思:最不怕淹城市 青岛下水道传奇
发布时间:2014/05/12

  新浪乐居讯 (编辑 宋霁) 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让帝都一夜成泽国,全市平均降水量170毫米,为自1951年以来有完整气象记录最大降水量。截至22日17时,在北京市境内共发现因灾死亡37人。

  每到天灾过后,总归又有反思,每当有城市遇上积水,青岛这座“中国最不怕淹城市”总会被拿来作为对比出现。

  京排水集团相关负责人称:目前我们城市的雨水系统都是建在平地上的,下水慢。而这些建筑结构都是建设在高地的。而青岛的雨水系统设计标准是德国人设计的,能应对至少100毫米以上的降水量,当时也花了很多钱,设计标准肯定是比北京高很多。

  “中国最不怕淹的城市,不管下多大的雨,积水从不会没过脚脖子”。 “这得益于上世纪初德国人占领青岛期间修建的排水系统。” 甚至有传说 “德国人当年修建的下水道,可以走卡车……

  青岛的下水道,俨然已成传奇,而老青岛话中的“古力”又隐藏了殖民历史中,德国在青岛留下的印记。

  有关段子的传奇

  每当某个城市被暴雨冲击、积水横流时,人们总会想到青岛,它拥有令其他城市羡慕的排水系统,而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还得益于100多年前德国人的手笔。上世纪初,德国人建造的下水道,100年后的今天仍在发挥着余热,这不禁令人称奇。

  网络上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青岛原德国租借区的下水道在高效率地使用了百余年后,一些零件需要更换,但当年的公司早已不复存在。一家德国企业发来一封电子邮件,说根据德国企业的施工标准,在老化零件周边3米范围内,可以找到存放备件的小仓库。城建公司在下水道里找到了小仓库,里面全是用油布包好的备用件,依旧光亮如新。

  这个段子曾在微博、论坛等广泛传播,不少网友大呼德国企业的严谨和认真,然而这个段子并未得到过证实,目前还仅只能够算得上是网友“美好的想象”。

  段子是虚的,青岛排水系统的功能强劲却是真的。

  去年7月2日,青岛暴雨倾盆。当地水文部门录得的数据是:连续降雨21个小时,最强降雨时持续40分钟,降雨量超过100毫米,为近3年来的最强的一场降雨。雨势渐停后,一般道路只用了10分钟左右就将雨水排净,重要低洼地段的积水点,半个小时左右也把水排干了。青岛市排水管理部门对当地排水系统在此次强降雨中表现的评语是 “经受住了考验。”

青岛下水道照片(来源:新浪微博@山的城)

青岛下水道照片(来源:新浪微博@山的城)

 

  在青岛的老城区,光滑的马牙石铺成的道路旁,被踩得斑驳的“古力盖”,乌黑发亮。我们仍然能看到德国人留下的“古力”。古力是德语“Gully”的音译,意思是指带有可供人出入井盖儿的地下雨污水坑道。

  曾有一种说法,青岛的下水道里可以开汽车。而据考证,下水道出口的拱形下水道又宽又高,开一辆轿车是没有问题的,往里走了20米左右,下水道出现了两个分出口,都没有主出口那么宽、那么高,分出口也根本容不下一辆车 ,下水道可以开车的说法,对整个德建下水道而言并不成立。

对下水道的探访(来源:网络)

对下水道的探访(来源:网络)

 

  在雨水管道中,还有一种被称为“雨水斗”的机关。从横截面来看,这种雨水斗呈“h”形。也就是说,雨水进入雨水斗后,脏物被沉淀到左边的“斗”中,而质量较轻的雨水则顺着右边的管道排走。如此一来,杂物既容易清理,也不会造成整个排水管道的堵塞。 与这个“雨水斗”所匹配的,还有一种特制的清除器,形如苍蝇拍。该物品头部可以活动,由一根绳索连接着根部。平时不拉绳索时,整个清除器的剖面呈完全垂直状,可以伸入“雨水斗”中,但只要用手轻轻一拉,清除器的网状头部就可以自由活动,将“雨水斗”中的杂物轻易取出……类似的巧妙设计还包括了“古力盖”的防盗机关等。

  最早的雨污分离

  1898年,德国逼迫清政府签订了《胶澳租界条约》,强租胶州湾。自此,青岛就成为殖民城市。据鲁海介绍,当时青岛被分成了两个部分,以观象山、信号山、鱼山、太平山等天然屏障为界,往南的一部分叫青岛区,主要为德国人和其他欧洲人居住,往北的一部分则被称为鲍岛区,是中国人居住和生活的区域。

  德国殖民军登陆青岛,立志要把这个只有2万人口的渔村,打造成海外殖民地的样板城市。当他们调集了当时德国一流的城市规划专家和建筑设计师来到青岛,按照19 世纪末欧洲最先进的城市规划理念,实地勘察设计,形成了青岛的城建规划。

  档案资料显示,1900年的一场暴雨使青岛遭受了内涝灾害,这也让德国殖民者们备感头疼,胶澳总督下定决心,对青岛的下水道系统进行重大改革。

  1901年,一位名为单威廉的城市规划设计师在胶澳总督的授意下,将青岛区的排水管网设计成雨、污分流的方式,铺设地下排水管道、修暗渠。不仅如此,在铺设排水管网的同时,德国人还率先实行了包括电线和其他所有管线全部入地。

  德国人修的地下排水设施主要有两种形式:地下是管道和暗渠,地上是明渠。第一批修建的暗渠集中在龙口路、江苏路、安徽路、中山路一带。德人总共修了12个排水系统,相互独立又彼此连接,暗渠总长度为5464米。

德国人设计的排水管道(来源:南都周刊)

德国人设计的排水管道(来源:南都周刊)

 

 

  在青岛市博物馆,一段水泥管材安然耸立,这便是当时德国人设计的排水管道。这种管道高约80厘米、宽约40厘米,截面呈上宽下窄的鹅蛋形,下面较窄的半部分被贴上了瓷片。据旅德留学博士金山介绍,这样的设计有着独特的匠心:下端较窄的设计,使得水流较少时保持流速和动力,底部刷上的陶瓷非常光滑,使得水流能够快速流过,淤泥也能被一起冲走;而上端宽阔的设计则是为了水流较多时,能够实现快速流过、迅速排水的。

  《胶澳发展备忘录》显示,1900年德国首先提出雨污分流的概念,雨污分流的工程从论证到完工持续了5年之久,德国人显示了特有的耐心。青岛由此成为中国最早实现下水道“雨污分离”的城市。到1905年,青岛区铺设的雨水管道29.97公里,污水管道41.07公里。

  此前,无论雨水和污水,德国人是直排式的,直接加压排放到远海。随着污水的积累,德国开始建立污水收集,并且建立了排水泵站。当年德国市政当局在青岛西部城区共建了5座泵站。

  老青岛的记忆

  被当地人称为“青岛文史活字典”的原青岛市图书馆馆长鲁海,对青岛的排水通道有着深刻的记忆:小时候下水道里面非常干净,那里是孩子们的玩耍场地。在我小的时候经常会钻到这个排水管道中玩耍,相信现在很多老青岛人都有这样的记忆。记得小时候我经常从栈桥附近的排水口进入,然后再从肥城路中山路路口钻出来,或者从中山路曲阜路路口跑出来。

  《青岛晚报》编辑王占筠,从小就住在老城区鲁迅公园对面。“我的同学曾经下到德国人修建的地下暗渠,里面很宽敞,大人能都站立,就像一个庞大的迷宫,跟电影《巴黎圣母院》的下水道那样大。”

  作家李明在创作《青岛过客》时对青岛百年人文做过细致的梳理,在他的记忆里,3米多高、4米多宽的水道出口还停留在青岛老二中的附近,栈桥那边的泵站也是至今唯一存留的泵站了。

  在沿海栈桥两侧挖了雨水排泄口,直径2米,大人都能钻进去。为了防止海水涨潮倒灌,利用了地势坡差,出口高于水平面。曾有市民跟随向导顺利穿越暗渠,但现在已经严禁出入了,尽管还能排水,但―般人连入口也不知道在哪里。

  “德国人赔了”

  根据统计,德占时期,在青岛修建的雨水管道29.97公里,污水管道41.07公里,雨污合流管道9.28公里。因此青岛有句笑话:青岛人有句笑话“德国人赔了,日本人赚了”。 17年后,战败的德国人给日本人,留下了一座号称“东方瑞士”的现代化城市。德国人留下一座运转自如的城市同时,也让青岛人对城市建设有了挑剔苛刻的眼光。

  1914年德国人败走青岛,带走了全部青岛城建档案,其中包括所有的上下水管网分布图纸。生活用水在战事中遭到破坏,日本人自己修不了,只得专门招募德国技工修复上下水管网。在青岛主权被中国收回之后,德国政府才把这些档案图纸交还中国。

  旅德留学博士金山也说道,从一些历史文献资料中得出,德国当时对青岛下水道的投资是非常巨大的。由于气候和环境的差异,德国人此前没有接触过季风气候中的暴雨,青岛全年3/4的雨量都集中在了夏季的三个月中,因此因地制宜、科学严谨的规划建设过程其实带有“试点性”。就是这样的一次投入和建设,成就了青岛的“传奇”。

  别的城市怎么办

  在青岛大可高枕无忧,不必担心大水冲进自家门。而在全国的很多城市,依然遭受着积水的困扰。

  7月21日,北京发生暴雨到大暴雨天气,全市平均降水量170毫米,为自1951年以来有完整气象记录最大降水量。其中,最大降雨点房山区河北镇达到460毫米。暴雨引发房山地区山洪暴发,拒马河上游洪峰下泄。截至22日17时,在本市境内共发现因灾死亡37人。

  7月21日晚上,内江市普降暴雨,在东兴区顺河镇因洪水,周围所有的交通要道被中断,通讯也受损不畅,造成场镇上的大部分街道被淹,最深处达六七米,场镇周围洪水来袭,造成街上近4000名居民无法通往外界,被困水中“孤岛”。

  5月12日早上开始,南昌突然间风雨大作,电闪雷鸣,2010年来最强降雨袭击省城。7个小时的特大暴雨,雨势惊人,致使南昌城区许多路段顿成泽国,造成严重的交通拥堵,不少回家的市民只能在暴雨中等待或涉水赶路……

  北京暴雨伤亡犹如一记警钟,敲响了人们对市政建设的拷问之心。不少人在问:如果我们的城市遭遇到北京这样的暴雨,我们都能安然无恙吗?

  据专家介绍,城市的高度硬化,尤其是不透水材料的使用,对排水、渗水有着不利作用,相应的,城市给水排水工程、市政建设就需要跟上了。北京超过80%的路面被混凝土、沥青等不透水材料覆盖,雨水无法渗透,因而不得不进入城市的排水管网被排走;上海中心城区以不透水地面为主,降雨排水主要依靠地面排水管网系统……这也就意味着,一旦遇到特大暴雨,如果城市的排水网管没有强大的排水力和承受力,势必会成泽国。

  青岛人习惯了精细、严谨的建设工艺,对市政建设颇为挑剔。在青岛人看来,青岛下水道不是传奇,简直就是“简单的问题被神化”。正如作家李明所说“这是一项非常基础性的工作,关键是要看本着什么样的态度去做。一座城市想要长久的良好运转,这些都只是在市政规划建设时就要做好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