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第一个自来水厂的兴衰
韩绍江
青岛市地处山东半岛西南,三面环水,一面环山,东南濒临黄海,东与烟台市相邻,西与潍坊市接壤。《胶澳志》对青岛是这样记载的:“地当黄海腹心,乃东方之第一重门户,北绾奉直,东航日、韩,南通海州、上海,位置适中,不仅司山东贸易之出入,实兼握北方航运之枢机也。”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晚清政府深感胶州湾位置之重要,于1891年派登州镇总兵章高元率四营在此建置,开启了城市化进程。
同样,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优良的港湾也引起了西方列强的觊觎。1897年德国借口“山东巨野教案”派远东舰队攻占胶州湾,并与1898年强迫清政府与其签订《中德胶澳租借条约》,同年10月12日,德皇命名胶澳租借地的市区为“青岛”。从此,青岛这块租期九十九年的德属殖民地进入了德国人为其设计打造成“殖民地样板城”的现代城市进程。
德国租借青岛后,在城市规划中将勘查水源,提供充足优良的饮用水作为德国总督府的当务之急。早期的青岛是即墨县所属的几个散落的村庄,原住居民饮水是靠凿井取泉。1898年德人租借青岛后于市内凿井160眼,但水量不足,水质不良,又遇枯水之年,疾病蔓延,形成水荒,因此开辟水源,兴建自来水厂成为第一要务。为此,德国总督府正式成立上水道的管理机构Ⅱ号工部局,工程师为施坦迈茨(Steinmetz),建设总监为格罗姆施。计划向现在的市区南部沿海的中山路至大学路一带侨民、兵营集中的地区供水。
观象山水池使用过的德制水门
青岛市区地质以花岗岩、变质岩结构为主,风化裂隙带储水性差,水资源靠大气降水补给,年降雨量平均只有700毫米,并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由于源短流浅,汛期雨后河水暴涨,随即不久便会断流,市区所打160眼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青岛用水问题(以后成为备用太平井)。1898年建设者们提出三个方案:第一,计划在小鲍岛村向东南延伸的山谷中建造一蓄水池,用自来水管道向新市区供水;第二,在海泊河附近的一条大河谷中对自坡地流下来的水进行截流,在那里挖深井取水建厂;第三,若前两个方案行不通,就从崂山铺设一条山泉水管道进入市区。由于耗资甚巨,这是最下策的方案。
1899年,勘探工程对海泊河谷的地下水储量和质量进行了详细调查,最后认为:“水源地的情况很好,完全符合提供饮用水的前提条件。”在德人《胶澳发展备忘录》中这样记载:“经过细菌检查,证明这些水是完全无菌的,只要输水管道接通……迄今为止供水方案的问题,常常缺水和水质不好就完全解决了。”
解决供水的三个草案经筛选最后定为:兴建海泊河水源地。海泊河发源于浮山北麓,沿现在的台东、四方交界,经杭州路立交桥注入胶州湾,全长六公里,系季节性河流,在其下游现海泊河公园两侧形成冲积平原,两侧有含水沙层,地下潜流水水质良好。1899年末,青岛城市供水第一个水源地就在这里开工,在沿河横断面打50眼沉井,用虹吸管道将各井之水集中于集合井,用柴油机带动水泵从集合井抽水,通过内径350毫米、长4.2公里的铸铁水管,将水送至建筑在观象山山顶(原称水道山)的容量为400立方米贮配水池,尔后配水至用户。1901年9月13日,青岛市设计供水量(储量)400立方米的第一个水厂——海泊河水源地正式供水,从此,掀开了青岛城市供水的历史。
文化公园内水源地遗迹改建的景观
在供水工程的施工中,进度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德]托尔斯滕·华纳在《近代青岛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一文中,这样记载过:“1900年春才开始沉井,但由于运载部分铸铁水管的一艘船在一次风暴中沉没,加上铺设时许多管子破裂,致使工期大大推迟。1901年9月初,也就是德军占领胶州湾四年后,海泊河水厂才投产,从而使这个德国建立的城市首次有了干净卫生的饮用水供应。”
文化公园内水源地遗迹改建的景观
海泊河水源地建成后到建国前,一直是青岛供水的重要水源地,它不仅开启了青岛供水的先河,在1914年的德日之战中,当李村河水源地遭到炸毁后,它又首当其冲地担当起青岛供水的重任。1937年底,日本开始侵占青岛,市长沈鸿烈撤退前炸毁了白沙河水源地、黄埠水源地,海泊河水源地又义无反顾地承担起城市供水的重责。然而,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青岛经济发展时,沿河相邻的台东、四方新兴产业和工厂产生的废水渐渐地给我们第一条母亲河造成了污染,到1948年底,这个默默无私奉献了半个世纪的水源地被迫停止生产。
海泊河水源地厂房
观象山水池入口
海泊河水厂的后记
海泊河水厂的水源遭到污染后,作为饮用水虽不达标,但作为工业用水、冷却水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解放后,从1950年到1956年,市政府将它分两次转交给其他行业。
在青岛市海润自来水集团有限公司的档案中存有1955年12月29日的(56)水财字001号文,标题为《为我厂海泊河水源地水井及房屋拨交农林处使用的请批示由》,主送建设局,抄送城建委。报告内容为:“水源地全部资产除出售给阳本印染厂外,其余的砖井、洋灰井各一眼,升水机室、宿舍各一处,莲花池一个,经城建委指示转给农林处使用,共计壹万玖仟肆佰伍拾柒元叁角叁分(新币),由我厂退资转给农林处使用。”
事后,升水机室、水井在充分发挥它的残留价值外,水源地那片涵养林树木又逐渐建成以后的阳本公园,后名海泊河公园、文化公园。原水源地机室、集合井的遗址现位于公园中心新建立交桥之下,2000年后,被一组圆形纪念小品建筑保护其内。2012年海泊河水源地遗址被青岛市列为不可移动文物。
与海泊河水源地相配套的观象山水池于1899年开始兴建,1901年运行,是德国人在青岛建设的最早工业生产厂房设施之一。该水池现在仍在使用运行,这在当今国内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实属罕见。2008年该水池设备改造,更换下来的DN350德制闸板式水门,德文标志仍旧清晰,现已作为青岛水务集团第一号文物被博物馆筹建组珍藏,将陈设在供水博物馆。这件开启青岛城市供水历史的第一阀门在2012年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试点中,被当做青岛供水史上的重器载入史册。(照片为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韩绍江,1951年生人,1968年参加工作,2011年退休。曾任自来水公司司泵工、宣传科干事,二水厂、白沙河水厂、水表厂书记,加压管理处处长,仙家寨水厂厂长。现任中国美协连艺委收藏学会理事,青岛市古籍、连环画专业委员会主任,水务博物馆筹建组副组长,在2012年全国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试点中被青岛市授予“特殊贡献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