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宇英
这几年,青岛在全国又得了一个诨号,成为“最不怕淹的城市”,这既得益于几场暴雨之下与其他城市几乎失守迥乎不同的表现,更来源于一个有些被神话的史实,即早在100多年前,德国人就为这个当初不起眼的沿海小渔村,设计了足够使用百年的现代排水系统,特别是雨污分流的排水模式,直到今天,国内绝大多数城市都未能做到。
不管神不神话,把一个不起眼的小渔村建设成为一座号称“东方瑞士”的现代化城市,特别是留下了一套至今引人入胜的排水系统,就这一方面而言,德国人的功劳是不能抹杀的。
建置之前的青岛,只是一个小渔村,除了东高西低的地势,除了贫穷,几乎什么都没有,没有市区市政、没有排水设施,地面水主要依靠天然河流和冲沟流入海中。1898年按照和清政府签订的99年的租借条约,德国殖民军登陆青岛,雄心勃勃地立志要把这个不起眼的小渔村,打造成海外殖民地的样板城市。他们调集了德国一流的城市规划专家和建筑设计师来到青岛,按照19世纪末欧洲最先进的城市规划理念,实地勘察设计,以百年的高标准设计、施工,要在遥远的东方建造一座完全欧化的现代城市。现在看来,除了部分已经融入城市风格的欧式建筑,最有先进意识的就是城市下水管网,这套理念让100多年后的青岛人依然受益。
在岛城西部的老城区,有时候仍然能看到德国人留下的痕迹,同时也融入了我们的语言系统,比如说“古力”是德语“Gully”的音译,意思是指带有可供人出入井盖儿的地下雨污水坑道。这些古力盖中心,大都有一个“K”,“K”代表“KIAUTSCHOU”,意指胶澳,这是一个殖民意味很浓的词汇。
德式古力井
2004年发现的由当年胶澳总督府组织编写《胶澳发展备忘录》记载,从1898年10月起,直到1914年,按照德国市政专家制定的建设规划,德国殖民当局将前海一带青岛村的居民强行迁移,然后把中山路南段以东,自德县路过观象山、信号山至太平山一线以南至海边整个区域的住房拆除,都划为欧人居住区,按照规划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在欧人居住区开辟了新市街,并在主要街道下铺设了3200米的下水管道,均为雨水管。德国人修地下排水设施主要有两种形式:地下是管道和暗渠,地上是明渠。第一批修建的暗渠集中在龙口路、江苏路、安徽路、中山路一带,总共修了12个排水系统,相互独立又彼此连接,暗渠总长度为5464米。至今在栈桥两侧依然保留着雨水排泄口,直径2米,一个大人进出都很容易。为了防止海水涨潮倒灌,排泄口还利用了地势坡差,出口高于水平面,确保可以顺畅排水。
1898年前海一带始建暗渠,最下段为石砌沟槽,上部为拱形钢筋混凝土盖板,中段为蛋形混凝土管,上段为陶土管。安徽路暗渠负责德县路、安徽路、浙江路雨水排放。
观象山以南、安徽路以东雨水由各街道雨水干管流入江苏路暗渠,此暗渠为拱形,暗渠南段长104米,高1.3米,宽1.5米。
起初城市生活污物由桶搬运,后因桶运有碍卫生,1898年,德国市政当局开始设置污水管道。至1905年,青岛市欧人居住区排水管道铺设已具规模,采用雨污分流在青岛西北部华人居住区采用雨污合流。雨、污水管道及雨、污混合式管道,均用陶土烧制,长约1米,内径75-450毫米。两管接口处有螺旋,以便于衔接,周围用沥青混和麻丝及沙土缠涂,确保坚固耐久,防止渗漏。管子埋于地下深约2米,在街道两侧路边缘石下,每隔40-50米设预制方形或圆形混凝土雨水斗或入孔(也有砖砌雨水斗),上面覆以铁箅子,挡住随雨水冲刷而来的泥沙。雨水随主干管通过暗渠,自流入海。
德国人使用的管材很有特点,管材截面形似鸭蛋,高约80厘米,宽约40厘米。上宽下窄的设计,保证排水通畅,污水无法积存在管内。管道的上半部分是水泥,下半部分则在水泥上贴了层瓷瓦,可以起到防腐蚀的作用。类似的还有德国人制造的雨水管道都带有反水阀,这样一来雨水冲刷的脏物只能进入雨水斗,而不会进入管道,因此不会造成管道堵塞,脏物也便于清理。管道堵塞的少,古力冒溢的就少。反水阀还能避免管道里的臭气散发到空中。
中山路使用过的德式排水管道
最开始,无论雨水和污水,德国人采取的都是直排的方式,直接加压排放到远海。1905年的《胶澳发展备忘录》开始提出改变这一状况,随着污水的积累,开始建立污水收集,并且建立了排水泵站。当年德国市政当局在青岛西部城区在青岛地势低洼处共建了4座泵站,分别是广州路泵站(1903-1909年建)、乐陵路泵站(1909年建)、太平路泵站(1903-1909年建)、南海路泵站(1908年建),分别称为第一排泄处、第二排泄处、第三排泄处和第四排泄处。这几处泵站都内设沉砂池及排水泵,通过沉砂对污水进行简单处理后转输入海。各处的污水先由支管流入干管,再由干管流入各排水泵站的积水池。乐陵路泵站、太平路泵站所收集的污水又由管道转送至广州路泵站,由广州路泵站将污水送至西镇屠兽场内的高台,然后于团岛角最低潮面之下排放。广州路、乐陵路、太平路泵站均以电机为动力输送污水,南海路泵站则以风车为动力将污水送至汇泉角入海。当时的泵站设备都很简陋,只有广州路泵站的沉砂池内增设有铁网,过滤管道污物,组织人工清出作为肥料,污水用泵排入海中。据档案统计,1909年,通过广州路泵站排泄的污水达到21万吨,日均输送污水575吨,说明城市排水系统当时就达到了相当规模。
太平路泵站
居民生活污水及工业污水亦由支管自流入污水管道,再经管道流入各排水泵站,由泵站将污水集中加压排海。在西镇、市北区等华人居住区,平日污水由管道流入附近排水泵站,下雨时排水泵站将这些管道的入口处堵塞,使污水溢出随雨水一起直排入海。这些管道的入海口均在胶州湾。
截止1914年,整个德国侵占时期共铺设雨水管道29.97公里,铺设污水管道41.07公里,雨污合流管道9.28公里,此时的青岛俨然已成为“接待南部欧洲病人的疗养地”,一个“东方瑞士”开始崛起。
目前在整个青岛市区,当初德国人修建的雨污水管线大多都因城市排水需要进行了改扩建,剩下的雨水管线,主要是雨水暗渠只有2.33公里,污水支管0.33公里,主要分布在原总督府一带狭窄的沿海区域,在安徽路、江苏路以及大学路以排海口的形式默默的存在着。虽然功能不再,但是德国人雨污分流的理念没有因时代变迁而废弃,一直被很好的沿袭了下来。现在的青岛仅市内市南、市北、李沧三区的面积就已扩展至200平方公里,排水管网长度接近3000公里,其中雨水管线超过了1300公里。如果说“青岛最不怕淹”称号是实至名归的话,那么当代排水建设运行的功劳也是不可抹杀的。(照片为作者提供)